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的15年
近日,苏州市发布了2023年度“十大绝技绝活”名单,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瑾申报的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上榜。
(资料图)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金瑾。葛轩琪 摄消失的“金砖”
金子做的砖?那得多贵?初闻金砖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其实,“金”在五行中是“坚硬、牢固”的含义。明朝时期,陆墓人造出来的细料方砖专供紫禁城铺设地幔,质量绝佳,被永乐皇帝赐名为“金砖”。
看似荣耀,但实际上,造砖是一件实实在在的苦差事。“又脏、又苦、又累”这是金瑾最为简单直接的形容。都说造砖技术“传男不传女”,根本原因还是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体力。随着1911年紫禁城禁止大兴土木,金砖也失去了唯一的用途,存活在窑户们的口口相传之中,逐渐被遗忘。
从小帮助父母在造砖时打下手,金瑾的童年失去了许多本该有的快乐,长大后的金瑾便选择了做老师来脱离这片“苦海”,一做就是15年。
2006年,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金梅泉是这项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今后由谁来传承?身为家中长女、只有一个妹妹的金瑾成了父亲的希望。
2008年,经过两年多的深思熟虑,金瑾放下了安稳的教师工作,选择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走上了复原古法金砖制作技艺的道路。
就这样,一个由金梅泉、金瑾、老师傅、文化学者和新招来的年轻人们组成的研究团队,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走南闯北寻找古法金砖技艺的痕迹,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线索。
苏州御窑金砖。葛轩琪 摄“失而复得”的“金砖”
普通制砖,只需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作为上好土质的选取标准,烧上两天两夜就可以了。而金砖仅是取土练泥便要经历“七转得土,六转成泥”,烧窑更是“先以穅草薰一月,乃以片柴烧一月,又以棵柴烧一月,又以松枝柴烧四十日,凡百三十日而后窨水出窑”,前前后后历时一年的时间方可制成。
在无数次的失败中,金瑾发现,金砖制作的一年周期里,8个流程,29道工序,每个步骤都要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湿度、风量、火力,一处不到则前功尽弃。同时,如何把握与团队不同成员沟通交流的分寸,如何让大家保持信心与热情,这都是金瑾作为“领头羊”要细细把握的。
金砖制作过程中有沥浆这一道工序,沥过浆做出来的砖坯光滑、细腻,但每次一放进窑烧就会酥或裂。有老师傅提出,以前家里自己做煤炉,内胆烧不裂的关键是加入了少量的盐。这让金瑾联想起母亲做苏式爆鱼时,用盐腌制过的鱼皮也过油不烂。循着这个想法,大伙便加入盐再次尝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对于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小团队来说,比失败更可怕的,是“信心危机”。
“老师傅们都是做了大半辈子金砖的,经验、手艺都是一流,我把他们请来做金砖,但反反复复失败,他们会感觉很内疚,压力也很大。”金瑾回忆说。
以砖而言,成砖的是自然与时间;以人而言,造砖的是心力与工艺。费尽周折,在2015年,金瑾团队制作的金砖经过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与古金砖的比对得出,其质量已非常接近古金砖,也就是说,古金砖制作技艺的复原取得了成功。
自此,金瑾和团队成员们心头那块悬吊了七年的“砖”,才终于落了地。
面向未来的“金砖”
2018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金瑾定下了一个六百年的约定——故宫官式古建筑下一个600年的金砖修葺交由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厂来延续。
所以,金瑾之后,下一位传承人是谁?怎么才能让这项技艺不再失传?她决定,打破家族传承的规训,广纳人才,让真正有热情、有毅力、有缘分的年轻人来传承下去。
如今,御窑金砖的传承既有老师傅的坚守与手口教授,又有文化学者的内涵深挖与思想引领,还有年轻人带来的文创新品与精神活力。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已然形成了一套老中青三代人心手相牵、永续传承的脉络体系。
回首一路走来,金瑾觉得她比2008年从父亲手中接过传承责任时的自己,多了一份沉稳与淡然,是她找回了金砖的“一朴含藏万丽,一方镇定万宅”,却也是金砖涵养了她不骄不躁、平淡处事的心境,任风吹雨打、时光斑驳,她自泰然。(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