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特质的父母,最容易把孩子「养坏」

读者来信:


(资料图)

德芬老师,你好!

我真的受够我妈了,我觉得 我和她根本没办法沟通 。

前段时间我做了一场手术,术后我的身体状态很差,看什么东西都反胃恶心,于是就提出想喝点白粥。

可我妈非说:“ 什么恶心不恶心的,你就是矫情! 鸡汤有营养,多喝点才行。”

然后熬了一大锅带到医院,逼着我喝。

结果我喝完就吐了,还没等我埋怨她, 她反倒埋怨起我来 :

“你自己要喝鸡汤,我给你做好了端过来,你又全吐了,真是浪费了我这份心意呦。”

我当时真的要气疯了,她总是这样!

总是喜欢推卸责任,哪怕错的是她,她也会找一万个理由来责备我。

哪怕现在我已经30几岁了,她也丝毫不考虑我的感受!

我之所以背井离乡,也是因为跟她待在一起太窒息,想逃离这个家。

但现在我30岁了,发展之路变得越来越窄,前段时间考上了老家的公务员,回老家后必然会经常跟她打交道。

想请教德芬老师,我该如何与她相处呢?

最起码能知道她为什么要诡辩,然后针对性地避开她的怼言怼语,否则我接下来的日子真的太折磨人了……

回信:

首先很感谢你的信任。

其实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妈妈与你的沟通方式上。

很多父母都没有发现,自己会无意识和孩子 “诡辩” :

孩子的意见和他们一致,就是对的;

孩子的意见和他们不一样,就是错的,哪怕自己错了,也要诡辩成对的。

而对于这样的父母,我们将其称之为 “诡辩式父母” ——

“诡辩式父母”的3种特质

你跟父母相处,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

如果你感同身受,那么,你的父母或许具备这三种特质。

(1)假民主

地铁上,我曾看过这样一幕。

一个孩子高兴地炫耀考试成绩,妈妈也很高兴,问孩子接下来想吃什么大餐。

孩子想吃汉堡,妈妈说“那是垃圾食品”;孩子提议吃披萨,妈妈说“那不也是垃圾食品吗?”

孩子反问妈妈:“那我能吃什么呢?”

妈妈说: “你想吃什么都可以呀!”

她看似民主,其实暗中跟孩子的想法较劲。

母子俩沉默了大约几十秒,孩子小心翼翼地开口:“要不吃牛肉面吧?”

妈妈笑了:“跟我想到一起去了,吃完给爸爸打包一份回去。”

我看着孩子稚嫩的脸上满是讨好,脑里涌出一个词:胳膊拧不过大腿。

孩子明知道妈妈并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却还是 配合着演这场戏,以满足父母的“野蛮逻辑” ,真是让人看了心酸。

(2)翻脸不认账

前一天答应的事,后一天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推脱,这样的父母,你是否很熟悉?

我有一位青少年来访者,妈妈曾对她承诺 “考得好给你买手账套装” ,期末她真的考出好成绩, 妈妈却在文具店当场反悔 。

“她原先以为那个很便宜,十来块钱,结果一套两百多,她就反悔了,不给我买了。

你知道她怎么说的吗? ‘这是为你好,买了这些你就光顾着玩,不想学习了’ 。”

这位14岁的来访者,脸上挂满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苦涩: “是我的错,我就不该对她有任何期待。”

她很顺从地放弃了,如果据理力争,妈妈一定会大发雷霆,连着几天不给她好脸色。

比起期待破裂的痛, 父母“反咬一口”的伤害更让她难以承受 。

我想,这或许也是你的心声:

明明不是你的错,却必须得为父母的错买单 ,造成的伤害足够留下阴影,直到成年都很难疗愈。

(3)推卸责任

同一件事,父母无论做对做错,孩子都不能说错;

而孩子无论怎么做,只要和父母想法不一样,就会 被指责甩锅、乱扣帽子。

你的妈妈,在这一点上体现的比较明显。

提出喝鸡汤的是她,但当你因为喝鸡汤吐了以后,她马上更换立场,把责任推到你头上。

她可能没有什么恶意,只不过 推卸责任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本能反应” 。

尤其是在和你的相处时,她的想法就永远只有一个: 我永远是对的。

但亲爱的,我想对你说的是:

你靠自己从小地方走入了大城市,有能力争取不错的前途,说明你的思维、认知都非常出色。

千万不要被“诡辩”牵着鼻子走 ,失去自信。

你很优秀,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这点。

很多像你这样被父母“推卸责任”的孩子, 性格上都容易出现弊端 :

过度压抑形成讨好型人格;经常怀疑自己做的决定是不是错的;不相信这世上有人无条件爱你……

一旦处理不好,这些性格问题将会伴随子女一生。

看到这,也许你会觉得: 难道父母真的不爱自己?不然怎么会“害”自己的亲生子女?

其实,这只是一小部分父母,更多父母可能是因为:

无意识形成“诡辩模式”,根本没发现自己在伤害孩子。

而这份无意识背后,藏着复杂的心理成因——

为什么有些父母热衷于“诡辩”?

父母的诡辩,藏着四个很隐蔽的心理动机。

第一个动机是:有些父母会通过“诡辩”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心理咨询师王玺认为:

“ 自恋型父母有一个特征:自己永远是对的,孩子永远是错的。 他们会把自身无法接纳的负能量和负面情绪都丢给孩子,让孩子当替罪羊。”

这些父母之所以选择“诡辩”,是因为跟别人吵不一定能赢,但 跟孩子吵,一定能赢。

哪怕不占理,也能 用“强盗逻辑”逼孩子让步。

第二个心理动机是:诡辩能够为父母带来快乐。

傅首尔讲过一件事:

她以前很喜欢和孩子battle,结果发现自己的逻辑完全过时,这让她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诡辩。

一个很大原因是: 她的妈妈也很喜欢和她battle ,母女俩都享受“辩论赢家”的快乐。

她想买一件1000的衣服,妈妈不想,就诡辩: “织女做的吗这么贵,你穿上想上天是不是?”

若是以前,她会赞同妈妈, 但经过反思的傅首尔,决定结束这种旧模式。

她假装打电话给大姨:“我这有件衣服我妈穿不了,送给你吧。”

妈妈赶紧说:“谁说穿不了!”

当子女不再由着父母“诡辩”,父母感受不到赢家的快乐,便会日渐收敛,毕竟谁也不爱做让自己不开心的事。

因此,傅首尔和妈妈的关系好转了,也减少了对孩子的诡辩,亲子关系更融洽了。

她感叹:

“过时的观念未必错,前卫的观念未必对,人和人之间的观念总有不同。

我们不应该代表一个时代去battle父母,父母也不应该代表一个时代来battle我们。”

这番话,也提醒着同样有一对“诡辩式父母”的我们:

停止妥协,便是结束旧模式的第一步。

如果不知道如何停止妥协,我们可以回看自己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找出那些让你感到痛苦的根源。

通过 “空椅子”练习 ,把自己受到的委屈、痛苦都交还给他们。

空椅子练习,是指坐在一个安静私密的房间中,你面前摆放一个空椅子,想象那上面坐着你的父母。

把内心想对父母说、却不敢说的话,都对椅子宣泄出来。

长期不定时练习,内心的情绪被宣泄干净,也帮助我们看清自己之前积压了什么,沟通便更加笃定了。

第三点,有些父母会通过“诡辩”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诡辩,看起来是出于爱和保护,本质却是控制。

我有一位来访者,小时候父母吵架,谁输了,谁就迁怒于她。

只要她哪处不合父母心意,就指出孩子做错了。

有时会出现“妈妈批评我不好好做作业,爸爸指责我只知道读书”这种冲突,无论她听谁的,在另一方看来都是错的。

这样的家庭环境,真的让她很窒息。

然而,当她成为母亲之后,突然理解了父母为什么喜欢诡辩——

无论在外面受了多少冤枉气、承受了多少不安与失控, 孩子,始终可以充当自己的情绪垃圾桶。

想要走出和远离这种心态,我们要做的是 提升自我觉察,看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

当你听到父母开始诡辩,你感到焦虑、不安吗?这份感受以前是否也体验过?最早的画面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那时发生了什么?

你的焦虑是否在向你传达什么信息?它是否在说“我很愤怒”、“我很害怕”?

你可以细腻地区分这背后的各种不同情绪吗?你能够多元、深入地看到内在发生了什么吗?

多向自己提问,答案如同灯塔 ,能够在你被狂风暴雨击打时,抓稳初心和自我。

第四点,有些父母会通过“诡辩”来逃避无法自我接纳的事实。

很多父母,本身就是 “诡辩式”家庭的受害者 。

他们从小被父母否定怀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

做了父母后,便把孩子也看成自己的一部分: 当他们想要否定贬低自己,就会同样想否定贬低孩子。

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投射” :我心里想逃避什么,就对什么特别敏感。

害怕被否定的父母,特别不想被孩子否定,稍微意见不一致,情绪反应就很大。

作为子女,为了避免自己也受到这种问题的侵扰, 我们一定要学会自我接纳。

相信自己的一切感受都是正确的,相信自己因父母而产生的所有负面情绪都有来处。

接纳这份情绪的合理性,不要被别人的否定扭曲黑白是非。

当你能够接纳自己,便能够看到父母到底在逃避、争取、掩饰、否定什么。

这能够帮助你,避免活成父母的翻版;也能帮助你面对父母更加心平气和,少被对方影响。

做到接纳自己,同时理解在父母身上发生的一切,你便打破了“诡辩”的魔咒,勇敢活出了自己。

*本文由张德芬主笔团和芒来小姐共同创作,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刘白

编辑丨银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