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原】问题快速解决:不想每次“救火”,那就用这两招进行“防火”吧!


(资料图)

我是“LEAN不清”,关于精益我有问题!

我是“精益小帮帮”,精益问题我来帮!

终于知道了问题的真正原因了,采取相应的对策就是有的放矢了,由于对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多地因地制宜,因此在此就不做过多地介绍。那么根据流程图:

快速问题解决就会来到:问题清单和判断是否需要RCCA(根本原因分析及纠正行动实施)这两步。

1

问题清单是什么样的?

上图就是一个问题清单。通过这个问题清单就可以对某个工位或产线上一段时间内陆发生的问题有一个总体地了解,在清单里,除了需要记录问题的描述以外,还需要对问题发生后的一系列时间进行记录,例如停线时间,响应时间,恢复时间等,另外就是需要详细记录采取了哪些纠正行动,有效、无效的都需要记录。而责任人则是这些纠正行动的实施者,最后一栏备注主要用来记录问题是否升级,或者在解决过程中的一些挑战或机会。这就是问题清单了,只要出一个问题,就需要登记一个,哪怕再小的问题都需要记录,为什么?接下来会说到。

2

为什么对策实施完后还需要问题清单?

那到底是为什么要这么一个问题清单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通过对响应时间及处理时间的登记,可以用来衡量和考核问题响应及解决时间的提升,每年可以根据去年的相应时间来设定今年的时间目标,从绩效考核上促进快速问题解决;

记录该工位或产线出现的问题,便于发现是否有重复问题,或者通过问题描述来看是否有趋势性问题出现,这样一方面可以观察采取的纠正行动是否有效,另一方可以起到预防更大问题出现,因此哪怕是再小的问题,只有记录下来才能发现趋势,防微杜渐;

记录纠正行动一方面可以用来累计纠正的经验,后续出现同种问题时,可以快速解决。另一方面有了纠正行动记录就可以进行纠正行动效率的对比,也为后续问题解决,提供更加高效的方案;

而在责任人那块的记录一方面可以用来进行其响应速度的评估对比,反映其态度问题,另一方面还能通过问题是否顺利解决,纠正行动是否有效来反映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其能力或态度改善提供数据支撑。

在备注中通过问题升级以及挑战等记录,可以进一步验证快速问题解决流程是否正常在应用,或者提供一些问题的补充信息。

另外登记工位或产线,一方面可以进行横向和其他工位或产线进行问题及对策对比,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纵向的该工位或产线在历史时间上的问题或对策对比,这些对比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帮助工厂找到这些问题或对策的一些联系点,从而为系统性的解决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3

为什么又要判断是否需要RCCA呢?

我们知道,在现场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很容易,响应人员一到就解决了,但是没过多久又出现了,还是很快解决,像这种情况如果每次都去开一个RCCA一步一步分析原因、采取对策,可能花费时间很长。但是如果每次都是解决了再发,长时间还是更浪费,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快速问题解决流程中就设置了一个:RCCA触发条件。并不是每次问题出来都需要经过RCCA,而是在一段时间内,问题次数或者解决问题时间等达到这个触发条件后,才会由责任人召集相关人员针对这段时间内这类问题进行一个RCCA,这样一方面不用耽误平时解决问题的时间,快速解决。另一方面又能兼顾到系统性地去思考、分析找到真正原因后来根本解决。这也是快速问题解决流程中一个独特的控制点。

而关于RCCA触发条件,一般是相应部门人员一起根据公司当前的关注点进行设置的,以下为一个举例:

在工位或产线上出一个问题除了在问题清单上进行登记外,还需要在RCCA触发条件表上在指定的类别里进行登记,如果当数量累计达到触发点时,就由RCCA协调部门召集相关人员结合问题清单中记录的这些问题用RCCA的流程进行分析,找到真正的原因,并采取系统性的对策来解决。

上述两个流程步骤和两个记录用表,其实都是基于快速问题解决的核心:快速这两个字来进行设计的。只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快,但并不代表解决完就不管了,毕竟为了快速解决问题,往往采取临时举措或纠正举措,没有系统性去思考和解决,那么通过问题清单的记录并结合RCCA触发条件,就可以做到在不救火时,按照RCCA流程系统性的来梳理和分析,从而全面、一劳永逸地解决此问题,实现真正地问题解决!

End

LEAN不清:问题解决了,还不能就这么完了,还有这两步来进行一个小结和分析啊!

精益小帮帮:解决问题是快速问题解决的核心,但其实预防问题发生,才是快速问题解决的最终目的,因此每次的救火还是要为以后的防火去打下基础的,所以问题清单和RCCA的判断就很好的承担了这一角色!

点赞鼓励一下

关键词: